• 必发888





  • 当前位置:首页 > 党的建设 > 学习专栏 > 新闻详情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2022-07-25

    今天 ,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内容是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安排这次学习 ,目的是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

    “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反复强调,要尊崇历史、研究历史,确立历史思维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央政治局安排过多次有关中国历史文化方面的集体学习,2020年9月就曾安排了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的题目 ,今天再安排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题目。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 ,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马克思说,“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 ,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

    “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 ,必先为史 。”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中华文明起源,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 ,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 、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

    第一,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更多成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工程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特别是完整展现夏朝历史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

    现在,我们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 ,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 ,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 。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 ,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 ,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 、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 ,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 ,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 。

    长期以来,西方形成了一套文明理论,我们要加以借鉴 ,但不能照抄照搬。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 ,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

    第二,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 ,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西方很多人习惯于把中国看作西方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近现代民族国家,没有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国 ,这样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 、现在 、未来。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 、守诚信、崇正义 、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 ,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对中华传统文化 ,不能一概否定,要坚持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毛泽东同志说过:“孔夫子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他是革命党,到处参加造反。说孔夫子著春秋‘而乱臣贼子惧’,那是孟子讲的。其实当时孔夫子周游列国 ,就是哪里造反他就到哪里去,哪里想革命他就到哪里去。所以此人不可一笔抹煞,不能简单地就是‘打倒孔家店’。”我们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 。

    第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学者研理于经 ,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征事于史 ,可以明古今之成败。”我反复强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要坚持守正创新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 、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

    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 ,传承弘扬革命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 。要充分运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 ,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

    第四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 ,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 、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 、交流 、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我们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 。

    我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说过:“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 ,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我们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 ,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

    我们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 、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 、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第五 ,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 、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 。我们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 ,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敬畏历史、敬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为历史和考古工作者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提供更多政策支持。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5月27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 XML地图